阳春曲·笔头风月时时过
阳春曲·笔头风月时时过。元代。姚燧。 笔头风月时时过,眼底儿曹渐渐多。有人问我事如何,人海阔,无日不风波。
[元代]:姚燧
笔头风月时时过,眼底儿曹渐渐多。有人问我事如何,人海阔,无日不风波。
筆頭風月時時過,眼底兒曹漸漸多。有人問我事如何,人海闊,無日不風波。
译文
吟风咏月的笔墨生涯匆匆流过,眼底下儿孙小辈日渐增多。有人问我人事如何。人海无边的辽阔,没有一天没有风波。
注释
风月:笔下描绘的清风明月。
儿曹:小儿辈,指晚辈的青年。
人海阔:指人事纷纭复杂。
风波:喻人事的复杂和仕途的艰险。
阳春曲·笔头风月时时过创作背景
这首散曲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。姚燧一生有着历居显要、高官厚禄的生活经历。但宦海沉浮,他也体验过仕途风波的变幻莫测。诗人面对元代社会上层内部倾轧的现实,慨叹之中创作此篇。
参考资料:
1、陈思思,于湘婉编著.元曲鉴赏大全集 上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2.09:148
“笔头风月时时过,眼底儿曹渐渐多”,随着笔下的风花雪月一年一年地消逝,跟前的儿女子孙也一个一个多了起来。时光荏苒,转眼间诗人已到暮年,儿孙满堂。这两句是明显的对句,无论从词性、句子的结构,还是平仄搭配上看都对仗工整,而且构思巧妙,前句从多说到少,后句从少说到多。
前面两句以平常的口吻、简单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宁静、恬淡的生活景象,实际上是为后面的“无日不风波”做铺垫。平静的背后潜藏着跌宕起伏的“风波”,这种情绪上的反差,正是作者别出心裁的设计。
“有人问我事如何”一句以设问引起转折,问的是仕途的命运,家事的前途,从上面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转为对广阔人生的思考。最后两句“人海阔,无日不风波”是对设问句的回答,同时也是他对一生仕途生活的总结。人海茫茫,社会广阔,人事纷争,无时无刻不是在各种“惊涛骇浪”中颠簸,随时可能身陷危机,这一略显消极的总结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之情。
唐代·姚燧的简介
元文学家。字端甫,号牧庵,河南(今河南洛阳)人。原籍柳城。官翰林学士承旨、集贤大学士。能文,与虞集并称。所作碑志甚多,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。原有集,已散失,清人辑有《牧庵集》。
...〔
► 姚燧的诗(76篇) 〕
清代:
李希邺
锦江柳色碧依依,一片乡愁黯夕晖。燕去楼空花乱发,莺啼草长客思归。
石头戎马窥江急,峡口风涛挟梦飞。不见龙骧东渡日,登临赢得一沾衣。
錦江柳色碧依依,一片鄉愁黯夕晖。燕去樓空花亂發,莺啼草長客思歸。
石頭戎馬窺江急,峽口風濤挾夢飛。不見龍骧東渡日,登臨赢得一沾衣。
清代:
蒋士铨
束书厚疆圉,自固恐自陷。心兵失铦铓,何药与淬蘸。
十载伏髹几,剥处泽可鉴。两袖月补缀,布褐色为俭。
束書厚疆圉,自固恐自陷。心兵失铦铓,何藥與淬蘸。
十載伏髹幾,剝處澤可鑒。兩袖月補綴,布褐色為儉。
元代:
黄庚
谯角咿呜到枕边,边情似向曲中传。梅花三弄月将晚,榆塞一声霜满天。
织锦佳人应有恨,枕戈老将想无眠。争如二月春风市,卖酒楼头听管弦。
谯角咿嗚到枕邊,邊情似向曲中傳。梅花三弄月将晚,榆塞一聲霜滿天。
織錦佳人應有恨,枕戈老将想無眠。争如二月春風市,賣酒樓頭聽管弦。
宋代:
魏了翁
祖宗德泽被生民,列服山川各效神。
几见高冈鸣凤集,又盾层浪化鱼新。
祖宗德澤被生民,列服山川各效神。
幾見高岡鳴鳳集,又盾層浪化魚新。
明代:
谢肃
黄栋河西一草亭,峄山相对两峰青。云浮鲁观无今古,石刻秦文似日星。
游子临流方叹逝,醉翁行路巳劳形。亦知仁者偏多寿,何必丹丘住福庭。
黃棟河西一草亭,峄山相對兩峰青。雲浮魯觀無今古,石刻秦文似日星。
遊子臨流方歎逝,醉翁行路巳勞形。亦知仁者偏多壽,何必丹丘住福庭。
明代:
于慎行
诸生祖帐拥离颜,云际飞凫不可攀。万里天悬琼岛月,三秋人住谷城山。
梅花北岭通闽路,海水南头望汉关。此日鲛人愁正极,因君欲见去珠还。
諸生祖帳擁離顔,雲際飛凫不可攀。萬裡天懸瓊島月,三秋人住谷城山。
梅花北嶺通閩路,海水南頭望漢關。此日鲛人愁正極,因君欲見去珠還。